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具备传输便捷、绿色低碳、需求旺盛、互动融合等特点,当下正在成为引领新供给、新消费,规模高速成长的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迎来数字化新格局,创造出了大量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与新业态。
一、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新趋势
1、传统文化产业呈现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态势
伴随着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捕获“再媒介化”转变契机,逐步呈现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等新型业态演化趋势。
2、数字内容产业不断推陈出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有力推进了中国电影、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内容产业的长足发展:漫画出版从纸媒持续加速向网络迁移;电视动画创作生产和播出数量渐趋稳定;动画电影成功晋身主流电影类型;网络动画、网络短视频利用平台优势拓展投资渠道;网络游戏向精品化转型,游戏出海成绩显著。
3、数字产业链、数字产权呈现结构化重整
从数据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数字产业链包括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使用,在任何一个环节,数据都有增值的可能性。数据作为新资本的增值路径,驱动文化产业创新效率,全面推进文化产业数字产业链、数字产权的结构化重整。
4、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行业步入智慧传承时代
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智能升级,文博业全面开启数字文化博物馆的新阶段。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智慧化应用亦全方位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计算机识别和图像仿真达成非遗场景的深度模拟,实现非遗“数据化”的智能体验与“活态”展示,整体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
二、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因
1、数字化信息技术业已颠覆传统文化产业格局
数字化信息时代,所有的传播技术、内容生产、文化消费快速融合为可被计算机识别读取的数字形式,新兴信息技术赋予文化产业新的内涵,使其日益走向数字化,包括各类传统媒体内容制作和表征过程的数字化,新兴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新传媒制播工具的数字化。随着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技术与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公共文化消费中产生的各类大数据已经完全能被收集、组织和利用起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自下而上反向推动着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2、移动通信技术成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石
5G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依托5G科技支撑的多种数字化技术,在加速信息转换周期、缩短信息传播成本、拓宽信息模式的前提下,直接推动了新型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前进。中国5G建设在超前预判、顶层设计与实践操作上实现了弯道超车,而领跑全球的5G基础设施技术与部署是否能有效融合并开拓数字文化产业的改革路径,抽象理念如何落实于实践层面的行动方案与战略规划,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3、智能计算机技术成为开启数字文化产业未来畅想的金钥匙
如果说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源于文化消费的市场化,那么在数字化转型期,市场的无形之手已变成数字化之手,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地由头部数字平台承接并管理,智能数字技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动力,同样的逻辑亦能解释文化产业的持续数字化对于前沿技术的强劲需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以及不断创新的各类应用软件技术正全面应用于文化产业大发展中,通过“技术+文化”赋能文化产业创新,改造文化产业面貌。
三、文化科技融合 迈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
回顾2020年,在政策红利、疫情变局和新基建推动等因素作用下,文化科技正在走向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可以抽象为三维一体的逻辑,带来文化产业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边界的变量革新和增量释放。文化科技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1、数字文化经济是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融合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文化经济是在数字文化产业基础上的理念创新。其核心是将文化发展真正置于五位一体发展的核心位置,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论述,从系统性、整合性、全面性的角度认识文化发展的作用,其范围不仅包括既定的数字文化产业各行业,还包括文化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产业数字化产生的经济活动,以及通过文化内容资源的数据产业化使文化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形成的经济活动。
数字文化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特征是将科技与文化这两个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各个环节的变革力量和影响因素纳入一体,是数字文化产业超越文化产业边界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文化真正成为“五位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进入智能化运行状态的新型经济形态。
2、数字文化经济的核心特点
1)文化的要素化生产:文化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更多行业,“文化+”成为行业标配
文化要素化现阶段以“文化IP+、文化内容+、文化数据+”三条路径实现。
数字经济时代,IP化的文化要素已经成为主流形态。无论是原创性的数字内容IP,还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提取和原创性改编等数字化开发后形成的新的单体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包(IP包),都成为可交易的文化要素进入市场中流通,和相关实体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延展IP产业链条,同时可形成实体经济新的价值空间。例如IP+文旅、IP+商圈、IP+实体商品等。
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内容电商趋势下,以多元创意的内容作品链接泛产业,以“文化内容+”形成粉丝认同,成为泛产业链接的基础,及营销和带货的新工具。数字文化经济时代,只要是能引起人共鸣的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吸引物进入实体空间或其他经济形式,从而增加消费者认同实现文化经济的效应。
2)创意的工业化转化:文化产业新基建成型,赋能内容生产工业化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内容生产工业化,典型特征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形成内容生产流程的数智化、创作主体专业化、创意转化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等,实现创意性艺术创作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结合。
这种内容工业化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成型壮大,包括云平台的底层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工具、文化大数据体系、新型硬件装备等。
文化科技融合改变了对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创新内容产品的表现力。原本基于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理知,变成由技术建构的技术美学和故事美学,技术成为人们选择内容和文化消费的一种重要因素,技术对叙事的塑造成为一种强势的力量,改变着消费体验。
平台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开展精准分发,向更贴近用户的生产模式升级。
算法是平台型文化企业创新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靠保障,是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同时,智能化、模块化的算法也是各类企业与平台型文化企业进行合作的数据桥接。正是由于通过推荐算法打通大规模内容产品的精准供需对接,才能实现内容生产-分发-变现的良性循环。在短视频、新闻、音乐等平台型内容领域,推荐算法价值明显,例如QQ音乐“热歌孵化器”挖掘爆款音乐,腾讯新闻打造“Contech”人机协同机制等。
对于短视频创作者而言,头部创作者普遍机构化运作,在短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平台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短视频内容创作。长视频内容,平台数据赋能作用也越发显现。例如根据视频播放和搜索热度、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数据等分析,能够使平台和制作公司在项目评估和开发阶段就更加贴近市场,对抗不确定风险。
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助力内容生产数智化升级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以“上云用数赋智”为代表的解决方案逐步落地。
传统影视生产从单点数字化步入全面数字化。例如腾讯智影团队与腾讯顶尖技术团队共同攻克5G跨国传输、云剪辑、AI剪辑等难题,逐步形成智慧制片、拍摄、后期、播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以科技化作为切入点,推动影视工业化的发展。
长短视频智能化生产力增强,迎来大规模专业化时代。例如腾讯视频利用AI进行辅助创作智能图片、配乐、文案和进行智能剪辑,生成视频封面、海报、精彩集锦等内容。AI还能“理解”视频基础元素,进行结构化数据存储,助力播放、互动玩法创新。AI也在帮助建立完善的视频生产全流程链路,向自动化、规范化、可复用、全流程监控、可持续优化方向发展。
基于AI的游戏工业化能力将成为产业发力点。当前AI技术在游戏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改善游戏质量、体验和制作速度、完成率。例如绝悟,策略协作型AI是由腾讯 AI Lab 与MOBA类游戏代表《王者荣耀》于2017年携手展开研究,AI绝悟能够参与游戏设计,系统性解决游戏玩家体验问题。比如英雄角色的平衡性测试与参数调整,提高测试效率,优化角色平衡性,还可参与MOBA新地图研发等。
3)消费的沉浸化重塑:虚拟真实化和现实虚拟化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随着人工智能、VR、AR、5G 和IOT等技术的发展成熟,消费将进一步迎来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虽然人身处远程,但仍能实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体现着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走向融合,也将催生更多的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
这种虚实共生的消费感知融合,可以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托于现实世界的融合,即虚拟真实化;一种是依托于虚拟世界的融合,即现实虚拟化。
虚拟真实化:线上增强线下,感知和场景走向真实化
多感官交互增强“到场”感知力。随着触觉反馈、动作捕捉、温度/光敏/压力等各类传感器带来的多感官体验和交互的应用,有望实现身在远程,感知现场的感知力重塑,成为实现“到场”的基础。
场景呈现真实化,也会带来“部分沉浸“向“到场体验”。从真实场景6DOF带来的更高观看自由度,8K/12K等更高显示清晰度等,更深度的沉浸式媒体能够带来场景呈现的逼真性,推动沉浸式体验向到场感升级。
未来,全息互联网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连接场景。
现实虚拟化:虚拟世界有望形成全新的现实世界
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在现实世界之外,有望形成新的虚拟世界空间,带来新的虚拟世界运行规则和应用场景。
游戏成为承载现实世界的超级数字场景。伴随着技术的演进,以数字化形态呈现的电子游戏正在成为一个超级数字场景,有望承载和创新现实世界的更多功能。例如育碧的3A大作《刺客信条:大革命》实现了巴黎圣母院1:1精准度的还原,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巴黎圣母院的文化底蕴。类似还有游戏中开会、游戏中演唱会等创新场景,成为现实世界生活方式在虚拟世界的新载体。
从虚拟数字人到真实数字化生存。在重构新的现实世界场景基础上,人也可以实现更加真实的数字化生存。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姿态、表情和功能等的模拟仿真,打造高度拟人化的数字虚拟人,创造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例如“艾灵”是由腾讯AI Lab打造的国风AI虚拟偶像,未来艾灵有望拓展 AI 在虚拟偶像、虚拟助理、在线教育、数字内容生成等领域的应用。
未来随着个体数据化映射的机制完备,可以实现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人”更加真实,虚拟个体与真实个体将会越来越深的绑定,实现个体真实的数字化生存,将带来全新的行业应用和社交场景。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