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文化遇上数字科技,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7月24-25日,为期两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1非遗数字高峰论坛日前在云南大理圆满落幕,与会嘉宾学者达成共识:在加快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技术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数字非遗大有可为。
本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协会主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承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发展和交流,总结交流各地非遗数字化工作的创新成果,指导非遗大数据资源库、非遗数字化发展赋能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及全国非遗数字化协同发展。
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当代科技,融入当代生活。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础的工具、最广泛的变革,同时,也正在加速改变非遗的文化生态和非遗的保护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于2013年,负责非遗调查研究、信息收集、专业培训、国际合作等方面,同时,协会还承担着致力于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机构、团体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作为推动非遗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力量,本次非遗数字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了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的新载体。
非遗数字专委会将大力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应用。一方面要夯实基础,对全国各地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加强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打造一个数字化“非遗人之家”,为广大会员、全国非遗人提供一个更加便利、更加智能、更加开放的非遗数字化平台。另一方面要创新应用,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方法来推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数据库、搭建多媒体传播平台、利用数字交互技术等来保护、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
在7月25日举办的2021非遗数字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与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数字化机遇和挑战”的主题,展望“十四五”时期非遗数字化发展趋势、分享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经验以及在实施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建议、展示非遗数字化前沿产品和技术、推荐“数字+非遗”及网络内容平台与非遗传承结合的优秀案例等。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开场词中指出:非遗与数字的结合由来已久,推动非遗数字化是我国非遗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非遗数字这个结合中,非遗是“纲”,是主体;数字是“目”,是工具。纲举才能目张。期待未来有更多力量关注非遗工作,参与非遗数字工作,推动非遗数字工作。
在主旨发言环节,演讲嘉宾分别以“推进数字非遗工作”“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经济社会转型问题”“中国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版权及其应用场景”等主题展开演讲。
北京邮电大学亓峰教授讲解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亓峰教授全面梳理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脉络,介绍了产业体系的闭环、开环、供给端、需求端、云端等相关概念,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进行解读,并分享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体系、术语体系、技术体系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
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数字文化集团表示,将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发挥科技型文化央企的引领作用,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战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推动中国非遗数字大数据建设和中国非遗数字产业发展。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