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
“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红色文献数据库”正式上线。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据介绍,该数据库在国图馆藏基础上,广泛整合海内外收藏的1949年前的红色书报刊文献,共包含红色图书、红色期刊、红色报纸三大版块,可分类浏览版块内容,也可实现跨库检索,文献总量超过100万页,总容量200GB。
其中,红色图书约6300余种,包含马克思主义著述的早期经典译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典著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各种版本,太行、太岳、晋察冀、山东等地新华书店,以及解放社、东北书店、光华书店、大众书店等出版的政策文件、宣传读物、文艺作品等。
红色期刊一期上线100余种,既包括延安出版的《共产党人》《北方红旗》《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也包括“左联”等革命团体在国统区出版的进步刊物。
红色报纸一期上线70余种,既包括《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知名报纸,也包括各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冀中导报》《冀热察导报》等稀见报纸,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短暂出版的《邯郸日报》《新洛阳报》等30余种。
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文献研究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类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及党校、党史机构、文献学界、历史学界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红色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研究和传承。与会者认为,数据库的上线又为各界开展红色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资源宝库。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与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渊源深厚,为党史和文献工作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近年来,上外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承担了许多红色文献和历史文本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发挥语言优势,增强红色文本的叙事张力,拓展全球视野,打造红色文献的数据谱系。他强调,不仅要让红色文献活起来,发挥历史文本资政育人的作用;也要让红色文献走出去,在话语实践中彰显思想理论的价值。
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炜提到,“红色文献”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基因,指引我们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的图书馆,要对红色文献进行专门而系统的收集、收藏与提供利用,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研究。目前图书馆视角的红色资源、红色文献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更好地推动图书馆界对红色文献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工作。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魏崇指出,红色文献整理不论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建设,都亟待继续扩充文献揭示广度和深度,也迫切需要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存藏机构以及出版、学术研究等各方面进行通力合作。为此国图出版社主要从建立完善的红色文献联合目录、对红色文献资源进行跨系统整合、依托学术力量对红色文献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三个方面,做好红色文献保护、整理、出版。
开幕式后,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熊月之,以及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杨冬权以“红色文献重在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可以通过编印内部刊物,影印出版档案汇编,利用档案撰写学术论文,举办展览,拍摄文献电视纪录片,制作档案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红色文献,要兼具情怀、眼光、辨别力,带着优秀的创意和主题,充分展现红色文献内在价值,扩大其影响,提高其社会地位。马静的报告《保护红色文献 传承红色基因》展示了国家图书馆在红色文献方面所做的工作:红色文献普查、红色文献征集、红色文献整理出版、红色文献实体保护、红色文献专题资源库建设、红色文献展览。国家图书馆正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文献收藏机构沟通联络,推进红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发挥好“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作用。熊月之的报告《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上海城市集聚功能与红色文化》用闳、深、雄、奇四字来形容上海繁盛的红色文化,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探讨了其繁盛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移民社会结构优化了集聚质量,缝隙效应与可资利用的安全因素也有利于革命工作开展。苏智良的报告“创建中国红色资料数字平台”分享了建党历史的三个案例,提出了进一步拓展资料的可能,指出红色资料最合适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就是数字化。
本次研讨会由《图书馆杂志》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协办。
下一篇:运用舞台科技,不可因技害艺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