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挂出: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等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创新,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变革
记者从该通知中了解到,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一步凸显,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运行效率和消费体验,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变革。
“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场景。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将更加突出,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产和消费各环节,全面赋能内容生产创新、产品和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等各领域。要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工程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旅领域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在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利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旅游业、文化和旅游治理及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等六大方面的领域有具体的论述。
记者获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中表示,利用先进科技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活化利用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存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比如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遥感遥测、资源普查、特色文化资源汇聚的支撑技术研究,研发规划与综合利用的相关技术、方法、系统工具和平台。研究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监测和评估关键核心技术。
对于“文旅公共服务”方面,该“规划”显示,“研究文化和旅游服务场所卫生服务、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碳中和等相关综合技术。研制生态旅游厕所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及工具。研发演出场馆、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文化和旅游服务场所垃圾一体化、无害化处理和无障碍技术。”
对于“旅游业”的科技创新规划更为具体:聚焦智慧旅游发展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数字化水平,深化“互联网+旅游”融合创新,丰富和优化数字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旅游业现代化水平。除了对“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技术研究”等推进之外,还详细指出:开展邮轮游艇、自驾车(旅居车)、低空飞行、游艺游乐装置等装备和设施研制。推进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装备关键技术研发。研发面向冰雪旅游、海岛旅游、山地旅游专用装备及高海拔地区特殊旅游装备。推动低能耗、高安全、智能化的旅游交通装备研制和非接触式服务智能装备和系统研发。推动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规划》还重点提出了“研发文化和旅游消费者隐私安全和权益保护监管技术。”
科技创新目标
遴选认定一批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创新示范载体。力争突破3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核心装备,形成50项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应用。
培育20个左右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试验开展成果转化库建设,向社会征集和发布文化和旅游领域可转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及其系统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信息。
推动5G通信网络、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应用与示范,强化我国优势信息技术在行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创新,推进以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自主技术在行业领域的应用。
探索开展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提升设计制造水平、增强技术供给能力。
优化标准体系布局,在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公共服务、市场秩序与质量安全评价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制订文化和旅游领域数据采集汇聚、交换共享、安全保护标准,出台各类标准70项。开展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的标准化试点工作,认定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围绕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发展,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和部级委托项目中评选设立一批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每年开展40—60项研究成果推优及文库认定工作。建设和完善行业智库体系,认定、培育30—50个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推出一批高质量智库研究成果。
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文化和旅游科技领域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实施大学生“双创”支持项目,“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