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指数达到前15位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
在完成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阶段性目标后,我们仍要向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国家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文化体系的支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当下的创新文化?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又需要怎样的创新文化?
“让原始创新成果及时胜出是第一位的”
《瞭望》:创新文化是什么?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禀赋体现在哪里?
刘益东:创新文化是一种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尊重一流人才的价值观及其配套的规范与制度。创新文化的特点是尊重打破常规、独辟蹊径,包容标新立异和挫折失败,鼓励挑战权威、鼓励后来居上。创新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不是仅仅依赖权威学者的胸襟雅量来提携后人,而是依赖更可靠的文化与制度安排来确保公平公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商业化和理论创新都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文芳:创新文化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是伴随创新实践形成的。“勇于突破、勇于冒尖、勇于领先”是创新的客观要求和思维特征。
中国是具有创新文化的国度。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禀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勇于创新的奋斗史。从四大发明到长城、都江堰、莫高窟,再到神舟飞船、天眼、港珠澳大桥……诸多创新成就令人赞叹。创新文化融入历史进程,成为中国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驱动和坚实支撑。文化传承有序也是我国塑造新时代创新文化的优势。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理念、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形成新的展现形式,服务创新的文化精神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陈劲:现在一谈创新普遍提到的就是增加投入,但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样重要。只有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创新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
文芳: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的财力保障,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创新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瞭望》:如何理解创新文化的重要性?
刘益东:我国科技要自立自强,需要源源不断产生重大原创成果,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新型评价方法。
创新不容易得到承认。因为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会挑战传统思维、挑战权威、撼动既有利益格局。做创新需要完成三个环节:一是做出、二是发表、三是得到同行承认。而原始创新更不容易得到同行认可。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曾谈到,搞项目评审、专家投票,可能把颠覆性技术“投”没了。因为原始创新往往突破学术定论或主流共识,在同行评议时往往属于非共识项目,通常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公认。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往往要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时间才能获奖。
目前在我国,原创成果得到同行承认这一环节比较薄弱。鼓励原始创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完成人及时胜出,这是第一位的。
营造“既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瞭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文化?
陈劲:当前,全球技术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兴技术领域正加速向传统领域交融渗透、持续扩张,创新的组织模式日益趋向分布式、扁平化、开放化、集群化、虚拟化发展,新型创新组织不断涌现,新型创新平台日渐兴起,创新生态日渐多元,亟待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既关注国家重大需求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实现有组织的创新和自由探索的有机结合。
文芳:需要激发创新主体投身科技创新事业热情的创新文化,需要赋能创新环境培植科技创新成果的创新文化,需要促进制度改革破解科技创新痛点难点的创新文化。
《瞭望》:对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文化,我国还存在哪些不足?
文芳: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目前社会对科技创新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的认识仍不足:缺乏“以创新贡献论英雄”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励创新的评价导向尚未建立;还存在追求快速变现、抄袭剽窃盗版、教育刻板固化等妨碍创新的众多干扰因素。
此外,社会还缺乏包容失败的文化环境。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创新也是试错的过程,面临着曲折与不可预期的结果,会遭遇错误和失败,甚至到形成产品推广阶段,都有失败风险。目前,整个社会对创新的容错空间不够,对创新失败的制度保障不足。创新失败需要承受声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这让科研工作者倾向选择低风险的科研方向,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袁亚湘:从具体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文化来看,局限性之一就是学术民主不足。科学研究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讲究的是不辩不明、越辩越明,在辩论中成长。因此科学研究更需要学术民主的氛围。
例如在科技发达国家,老师跟学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关系更像是合作者,双方共同探讨,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年轻人也可以给老师带来很多科研方面的启发。因为科学研究跟其他领域不一样,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事情,既然是未知,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样的。学术平等、学术民主不足,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就谈不上自己去做创新。我们要培养的战略科学家,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刘益东:创新文化要让科研管理更加尊重科学规律。科学研究是最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与竞赛,追求的、竞争的是谁能做出新的发现、谁能解决世界难题、谁能做出重大突破,谁做得好就应该获得尊重、得到学术高位和更多资源,但这一过程漫长,少则十年,多则几十年,所谓十年磨一剑。目前科研领域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与人才“帽子”的数量相比,我国原创成果明显偏少,这意味着一些“高端”人才并没有做出原创成果,却有很大的话语权。科研活动没有和科研贡献同步,某种意义上比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的危害还要大,“五唯”,特别是“唯帽子”“唯头衔”已经成为原始创新的最大障碍之一。
允许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广泛探索和合理失败
《瞭望》:营造创新文化应坚持什么原则?
刘益东:营造创新文化的首要原则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科研活动要遵循科研自身的特点,要实事求是,并落实到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人才评价中,要遵循层次越高的人才越能够用代表作体现其水平这一特点。诺奖、菲尔兹奖,奖励的都是一项具体的成果。高端学者都有自己的标志性成果。比如钱三强-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冯康-有限元法,席泽宗-古新星新表。实事求是就体现在评选高端人才时应该重点评审其标志性代表作,并公开展示。这对破除“唯帽子”非常有效。
文芳:创新之路并不平坦,贵在秉承原则、持之以恒。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稳定人才的人才服务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降低人才创新成本、回馈人才创新效益,形成创新文化激励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塑造创新文化的正向循环。
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协同、传承。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技术的交叉渗透、场景的叠加融合,创新合作需要打破地域之间、机构之间、学科之间的“藩篱”,以更高的视野看待协同创新,才能衍生出全新的产品与业态。
《瞭望》: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营造创新文化?
袁亚湘: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营造创新文化,就是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
坚持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首先是提倡学术民主、百花齐放,这对年轻科学家培养非常关键;其次是培养科研人员的批判精神,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其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凡事都摆事实、讲道理,我们既要尊重老师,更应尊重真理;再者,在人才培养中按人才成长的规律,给予青年科研人才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安心科研。
刘益东:只有长期坚持和积累,才可能做出原始创新,因此在科研领域要鼓励学者坐冷板凳,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创新文化。鼓励的最佳方式,就是让已经做出原始创新的人才及时脱颖而出。
针对一些学者具有系列论文论著多、学界反馈多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在人才评价、项目评审时,科技项目和基金主管部门应该设计合适的表格让其优势得以凸显,可列出三项内容:原创成果的核心贡献;系列论文论著等;获奖、转载、引用、评论、受邀大会报告等学界反馈。这样其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在重大项目招标时,可以把同一项目的各个投标人的这三项内容列在一个表格上横向比较,就不会埋没高水平的申请人。在学术上,越公平越能提高创新效率,越能让大材小用、大材中用的一流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
陈劲:在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方面,一是大力宣传科学理性精神和创新诚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倡导百家争鸣、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广泛探索和合理失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二是尽快建立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更大压力。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关法律措施使创新者能够有尊严、有保障地开展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
对企业创新来说,创新文化的营造需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或者创业精神,这里既要发挥企业家探索未来、风险决策、持之以恒的经营风范,也要不断激发全体员工的好奇心、自由探索但又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换言之,发挥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文化的根本。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