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一开工,这个年就算过完了,但世间还满是年的传说。
抖音就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发布了《2021抖音春节数据报告》,让人们在回味过年七天乐的同时又有不少新发现。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短视频拜年成新年俗,1.3亿个短视频给大家云拜年,同比增长11倍。
一种行为若被称为“俗”,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短视频拜年多达1.3亿个,相当于覆盖了十分之一的中国人(当然这样讲未必准确,只是让大家有个概念),说其成新年俗,想来是没问题的。
年俗之新,自然是新在拜年的方式——短视频,不是线下的面对面,而是云上的脸对脸,千里送祝福,“礼轻”(礼是礼仪,轻是轻灵)情意重。这一创新近年已有苗头,今年由于倡导就地过年而骤然风行。可见,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机缘。就地过年化被动为主动,一不小心就化出个新年俗来。
拜年的方式变了,拜年的内容依旧。祝福语前十分别是健康、快乐、如意、平安、幸福、大吉、开心、好运、发财和吉祥。总结一下,无非就是生活有质量,生命有能量,生意有数量。这与“前短视频拜年时代”没什么不同,毕竟纵使桑海桑田,人生的主旋律还是永恒的。
如果认为短视频拜年只是把拜年从线下搬到了线上,那就唐突创意团队的心意了。事实上,短视频不只是个载体,或者说不只是个形式,而是个有意味的形式。短视频拜年的创意特效让拜年“玩”出新花样,超50款拜年特效累计1亿次使用,其中长辈们最爱“牛年大吉”,年轻人则喜欢“窗花剪剪”。新形式就是新内容,就是新年味。
年味见淡是很多人的感慨。想当年,一进腊月门儿就“炮声隆隆”,而到除夕更是高潮迭起,现在一声禁放就把那股熟悉的硝烟味儿赶跑了,年过得能淡出个鸟来。对于这种怀旧派,道理也不必讲很多——单是噪声污染和安全事故两点就足以堵住嘴了。君不见即便是冷烟花,有关部门今年都要求下架——太危险。
可是追求年味并没有错。日常生活都要有滋有味,何况是大过年的呢?年味从哪里来?似乎也有“唯心”和“唯物”两派。“唯心派”认为,心在一起就是团圆,把年过好即为最正宗最浓郁的年味,年味者人味也。“唯物派”则认为,年味总得有个载体,比如鞭炮,如果鞭炮没得放,吃喝觉得腻,春晚看得烦,声色之娱口腹之欲都不给力,这个年还有什么味?
争来争去,互不服气。在这个问题上,短视频拜年也许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心物合一,让年味既有载体又有内涵,既有物质又有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通过发送拜年短视频,自己觉得好玩,对方觉得开心,悦人悦己,不是两全其美吗?
短视频拜年真有这么香?不妨品一品。拜年是一种仪式,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态,这一拜,双方互相听其言观其行会其心,色香味俱全,天地人共在,绝对不是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所能比拟的。自从有了短视频,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声音能听到,动作能看到,心意能get到,简直是“昨日重现”了。
不止于此。短视频拜年比“肉身拜年”至少还有三大好处:一是秒杀空间,万水千山只等闲,只要有网络就会有祝福;二是确保安全,再激动再欢乐都不会把唾沫星子溅到对方脸上,新冠病毒休想作乱;三是表达充分,这点特别适合那些“内心狂热外表冷漠”的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从容遣词造句,又可以借助特效把气氛烘托出来。
有了短视频拜年,年味是不是就有了,甚至更浓了?中国的网民超过10亿,手机普及率几乎“满格”,这既是技术应用的结果也是技术发展的基础,短视频拜年作为新年俗创造出来传承下去皆赖于此。由此可以思考一下科技与文化的关系。英国人斯诺曾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叹息由于知识门类的极度分化,科学与人文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当然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观感了,如今科技与人文(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文化)渐有融合之势。短视频拜年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科技赋能文化的效果。
每个民族都很珍视自己的文化,中华民族更是如此,但文化是流动之水,要传承要发展要奔腾不息。人们感慨年味淡其实表现出来的乃是文化危机意识,觉得年俗文化越来越难以传承,说不定某个时候就断了。这中间拜年作为年俗文化的核心部分,受制于城市化的推进而有淡出时代之势。文化是心灵的抚慰剂和按摩仪,城市化越高歌猛进城市化下孤独的人们越怀念那一抹淡淡的文化乡愁,特别是过年时的那一声问候,奈何人隔千里难相逢。短视频的出现无异于打破了城市的坚硬外壳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拜年必须安排上。
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短视频拜年赋予相沿千年的拜年习俗以新形式新内涵,这是科技对文化的加持,也是科技企业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贡献。
下一篇:以巧传播掀起硬知识“后浪”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