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人的需求,满足人对空间的有效使用,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空间人性化的首要特征。
如今城市文化空间更加讲究“高颜值”,更加讲究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品质的整体提升,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
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的空间聚集,一个能够涵养、融合多样性的城市,多样性也会滋润、回馈这个城市。
守护地方文化特性的自觉意识正在觉醒,这种种努力正汇成一股坚韧的文化力量,在全球化时代坚守城市地方感和文化独特性。
城市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空间对于促进公共交往,推动公共参与,增强社会互信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上。
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型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文化肌理中最活跃的细胞。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文化产品、文化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发展,由大规模拆建和新建转向存量空间的有机改造和微更新,由此促成了城市空间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融合;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一个趋势,即人们一方面关注城市文化空间在功能上是否能满足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还越来越关注这些空间在美学上是否符合人们日渐提高的审美眼光。
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演化,已呈现出以下鲜明特征:
高品质:营造以人为尺度的空间
无论是空间营造也好,城市更新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公共空间,归根结底是人们集聚、互动的场所。适应人的需求,满足人对空间的有效使用,是城市文化空间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空间人性化的首要特征。所谓高品质文化空间,就是处处体现了“人的尺度”的空间。
过去的书店,营业员在柜台里,顾客在柜台外,想翻翻哪本书,必须由营业员拿给你。后来书店纷纷开架了,顾客可以自由地取书、翻书。而今天,西西弗书店、建投书局、大隐书局、钟书阁、衡山和集、思南书局等许多书店成了感觉和体验的空间,这里鲜花环绕,咖啡飘香,可以小坐,可以伏案,可以随意浏览图书,甚至可以听一场讲座,看一个小型展览,气氛自由轻松、温暖亲切,更像家里的客厅。原本单一的商业场景,变为综合的文化场景,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人的需求。书店的演变,折射出城市文化空间演化的大趋势。
深入理解人们心里的真正需求,是城市文化空间营造的逻辑起点。浦东潍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计师把基层文化中心视为“社区活力的容器”,在设计改造中尊重社区基本场所与文脉,从社区不同人群对文化中心的需求调研开始,并与社区创新专业工作组织共同协作,一同调研和梳理出该社区人群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模式和特征。中心改造后,便成为居民们十分喜爱的文化活动空间,从而荣获2019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
设计感:提升空间美学品位
设计可以改变生活,设计可以创造价值。当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更加重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设计的价值。如今城市文化空间不但更加“好用”,而且更加“好看”,更加讲究“高颜值”、高品质,更加讲究空间设计,追求内外兼修,才貌双全。公共空间设计品质的整体提升,彰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
荣获2019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的上海嘉定图书馆,在2013年就击败了美国纽约图书馆斯泰普顿分馆、墨西哥Jaime Garcia Terres纪念图书馆和加拿大康维尔社区图书馆,被美国权威设计杂志《Interior Design》评选为年度“全球最佳公共图书馆”。这座具有江南书院典雅风格的优美建筑,其外观平和低调,配之以园林、竹瓦等江南本土元素,形成了空间的宁静感和亲切感,使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身处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朵云书院,其主体建筑竟是一栋整体搬迁而来的明代徽州木构建筑。建筑分上下两层,室内室外相连相融,室内设置了阅读、文创、展览、讲座、品茗等多个功能空间,室外设计了“松石境”与“水云乡”两个景观庭院,其意境与松江及其古称“云间”形神相契。朵云书院通过古建与现代设计的巧妙结合,为读者和游客提供了别样的文化体验。
设计除了追求美,还追求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思想的连接。空间人性化了,里面就会有一种能温暖人心的东西,这样的空间多了,就会使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城市。愚园路上的“故事商店”就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空间。游客和市民可以在店内的“生活者”和“观察者”共创卡片上写下自己关于愚园路的故事与情感。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社区居民的参与,最小的只有9岁,最年长的有67岁。“故事商店”开出不到半年时间,就收集到了2000多则大家提供的故事。这样的空间真正嵌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拉近人们距离的情感纽带。
开放性:激发多元文化活力
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的空间聚集,一个能够涵养、融合多样性的城市,多样性也会滋润、回馈这个城市。因此,空间开放度日益成为观察、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维度。
上海博物馆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展联袂登场;徐汇艺术馆的“设计与生活系列展”上,上海本地的手作师傅带来了他们的篾席、面人、剪纸、草编、藤椅、土布制品、生肖灯笼等手作制品;在中山公园,你可以驻足聆听上海长宁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上国内外音乐家演奏的肖邦、贝多芬的钢琴曲;在静安雕塑公园,你可以尽情欣赏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展示的中外艺术家优秀作品……
已连续举办多年的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既邀请世界一流艺术家和演出团体,又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昆剧团、上海民族乐团、苏州交响乐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团的献演,集中展示了音乐会的高雅品质。
修葺一新的上海音乐厅,迎来了上海民族乐团的《木兰辞》《武汉十二锣》交响乐版等艺术精品,同时又向手持荧光棒的“WOTA艺”年轻舞者敞开大门。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艺术殿堂,无论在艺术家和表演团体的遴选上,还是在演出剧目曲目的安排上,都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气质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地化:守护地方文化独特性
在全球化时代,地方性被日益消解。千城一面,千楼一面,是这种文化同质化潮流的真实写照。在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中,如何以在地化策略重建地方性文化空间,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当今城市文化空间营造过程中,成功的案例都是尊重在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脉,注重地方历史文化符号的运用,强调自己的文化基因,通过地方改造和场所营造,让文化空间在同质化里凸显自身的独特性。
散布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大量工业文明遗存,如今纷纷变身为公共空间、艺术空间,呈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徐汇滨江博物馆美术馆群、世博滨江美术馆博物馆群、苏州河畔M50创意园区、原浦东老白渡煤仓改造而成的艺仓美术馆、亚洲最大的八万吨散粮筒仓改建而成的浦东筒仓艺术中心等,现在都已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杨浦滨江拥有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今六十多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为城市留住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昔日的“工业锈带”如今变为“生活秀带”“文化秀带”,具有工业区独特的场所感和艺术震撼力,现已成为众多市民打卡的热门地,同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那些以优秀历史建筑为载体的城市文化空间,更是以承继历史文脉为己任,处处透出浓浓的历史感,散发出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荣膺2018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公共阅读空间设计奖”“网络人气奖”两项第一名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前身是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立图书馆,由当时著名建筑大师董大酉主持设计。如今它重获新生,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复兴建筑”的历史特征与民族气派,吸引读书人近悦远来。
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愚园路武夷路和新华路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在挖掘和保留历史人文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文化服务功能,涌现出书店、画廊、公共市集等一批文化空间;亚洲文会大楼改建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和跑马厅总会改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更新的典范之作;浦东沿黄浦江20多公里岸线分布的“望江驿”文化驿站,为滨水空间注入文化内涵;金山区挖掘乡土民间习俗、传统美味、乡俗活动、儿时游戏等各类文化记忆,利用古建筑、工业遗址等营造文化体验空间;松江区“泗泾镇非遗传习基地”,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多样文化空间……
守护地方文化特性的自觉意识正在觉醒,这种种努力正汇成一股坚韧的文化力量,在全球化时代坚守城市地方感和文化独特性。
公共性:体现空间公共精神
公共性是城市文化空间的灵魂。城市文化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开放度上,同时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空间对于促进公共交往,推动公共参与,增强社会互信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上。
公共空间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促进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进行交流、融合。荣获2019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基层文化空间优秀案例奖”的“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以社区花园为公共空间更新实验基地,从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种植入手,积极推动参与式设计营造,吸引社区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推广与探索。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从设计之初就吸引居民高度参与,请居民谈设想,提建议。在整个施工过程,也有意识地让居民们参与其中。这样就融入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整个设计营造过程成为一个社区动员、社区合作、多元共治的过程。
新华路669弄是上海常见的典型老公房小区。由于公共空间严重缺乏,小区门口狭长的门卫室成了小区的社交中心,小区居民都喜欢聚在那里歇歇脚、聊聊天。为了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经过设计师、社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把这个拥挤局促的空间,改造为精美的“睦邻微空间”,成为社区居民喜欢的分享书籍,交换旧物,交流情感的公共文化空间。
人们住在一起并不会自动成为社区,社区的真正形成离不开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城市文化空间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大大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增加了相互的信任,成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得以形成的基础。在许多地方,文化空间已成为大家离不开的文化之家。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具有核心地位。城市文化空间的不断丰富、提升,是我国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和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