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9月12日,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总结经验做法,分析形势任务,部署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当下,乡村旅游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渠道,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中坚力量。“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切实增强做好旅游扶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扎实做好攻坚期和收官期的旅游扶贫工作,积小胜为大胜,努力把旅游扶贫工作推上新台阶。”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一级巡视员吴华说。
据统计,近年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投资热点领域和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同时,不少农民原来在外地打工,现在返乡发展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广大乡村旅游从业者有多种增收渠道。”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直接从事旅游经营获得经营性收入。农民直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民宿、旅馆,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有效增加非农劳动收入脱贫致富。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工资性收入。三是通过乡村农副产品的产销结合,打造“三产带一产”的增收模式。四是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五是可以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从增收渠道的多样性中不难看出,围绕脱贫增收的同一目标,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有朝气的乡村旅游工作实践,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在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广大村民通过不断创新共享,探索出一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不创新的发展只有死路一条。”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坦言,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初就很清楚发展旅游的目的——解决村子持续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共62户286人。2007年以来,当地通过吸引3000多名创客进村,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实现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我们始终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保障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王创战将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步走”。
其中,第一步是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为载体,通过袁家村农民学校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让他们能低成本或无成本进入袁家村经营。第二步是成立农民合作社。袁家村吸引能人和手艺人进村经营,扶持优势项目,再通过股份合作实现全民参与、股份共享,所有合作社股份向全体村民和商户开放,大家相互持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真正实现建构利益共同体。截至目前,袁家村已成立合作社30余家,在其中最好的公司,入股1万元一年就可分红1.5万元。
“第三步也是我们做强做大的关键一步,即实现优势项目产业化。”王创战说,目前袁家村正通过旅游培育品牌,力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富民增收的妙招。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临夏也是旅游资源相对富集区,2019年,全州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9%、38%。
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马相忠介绍,近年来,临夏在破解旅游基础设施瓶颈问题上狠下功夫,一手抓旅游大环线、大通道和“毛细血管”建设,一手抓旅游小镇、特色村寨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了沿黄河旅游一级公路、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等重大旅游交通项目,全面推进农村垃圾、厕所、风貌三大革命,精心打造旅游特色小镇1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46个和民族特色村寨5个,高标准配套完善游客中心、自驾游基地、步行栈道、观景平台、智慧旅游等服务设施,提升了景区景点的联通畅达、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我们坚持以文兴旅、以旅促文,注重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性。”马相忠说,通过充分挖掘古化石文化、历史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禀赋,嵌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风貌改造、乡村旅游景观塑造,成功打造了临夏八坊十三巷、茶马古市、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永靖县水电博览园、东乡县布楞沟村史馆等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景点,全方位、多要素展示临夏丰富地域文化,让乡村旅游充满活力、更具魅力。
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体系重要内容,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巴山民宿是四川省巴中市打造的特色民宿品牌,近年来,通过整合传统村落文化旅游资源,巴山民宿盘活了当地乡村大量闲置房屋,有效带动乡村振兴。
“我们通过3种模式全面推进民宿发展。”巴山民宿协会会长张云生说,一是自主经营模式,对家庭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发展民宿旅游,并掌握一定厨师烹饪技术的农户或者贫困户,鼓励在景区或产业园区发展“巴山民宿”;二是合作经营模式,对有闲置房屋但缺资金改建和从事经营管理的农户,通过“公司+民宿+农户”的发展模式,与龙头公司合作经营,公司出资进行房屋改造,农户提供生态健康农产品、包装售卖土特产品、直接参与就业、入股分红等;三是租赁经营模式,对全家外出而闲置的农户房屋和村集体房屋,或者个别农户多余的房屋,公司直接租赁,进行房屋改造,保留房屋原来结构和户型,实行统一经营。
“无论哪种经营方式,都要深挖本土文化。”张云生说,巴山民宿注重开发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依托本地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特色民宿等元素,利用竹编、铁器、巴灵玉、根雕花艺、印染等传统手工艺,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开展民宿体验活动,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展演展示、特色民俗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等系列旅游活动。
结合多年经营民宿的经验,张云生提出,乡村民宿体现乡愁记忆,其建筑外观应与地方民居传统保持一致,建材应尽量使用木、竹、石等本土材料,而民宿内部则可以顾客体验为核心,注重舒适、卫生、安全、便捷。“还要尽量培养本地的民宿从业人员,他们对这一方水土有感情,通过引进外面的师资进行培训,形成稳定的人员队伍,民宿才能长远发展。”张云生说,“民宿要集群化发展,要充分依托资源禀赋高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便捷的交通条件、稳定的市场客流布局发展民宿,通过政府支持、本地人积极响应、外来资本介入形成发展合力,打造特色民宿聚集区。”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