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我们将迎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更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大格局。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时值“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邀请部分博物馆馆长,以笔谈的形式,就民族类博物馆如何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展览和讲故事等方式呈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等内容展开讨论。
努力开辟新时代多元发展新路径
梁志敏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注重博物馆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民族专题博物馆,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具体来说,主要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民族文化品牌活动多元化、民族文化创意多元化、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多元化这些方面下了功夫。
在让广大观众走进博物馆、走近各民族多彩文化的同时,也主动走出博物馆,进一步扩展博物馆展示空间,多种形式拓展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创办国内首个民族文化纪录片双年展——“广西民族志影展”,创办“畅享民歌”品牌社教活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开启“博物馆+”跨界时代,将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满足新时代观众对博物馆的多元化需求。
我们充分发挥民族博物馆专业优势,主动将生态博物馆建设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课堂、文化记忆工程、技能培训、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为乡村“塑形铸魂”,开拓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博物馆要会“讲故事”、能“编节目”、善“出产品”
董志强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要通过“讲故事”“编节目”“出产品”等方式,将蕴含在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带给广大观众平等、多样的文化体验,助力于体现我国多元一体、和谐家园的历史史实。
博物馆要会“讲故事”。2018年底,青海省博物馆牵头组织唐蕃古道沿线七省区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多角度展示唐蕃古道的繁荣盛况及其对沿线地区的重要意义,突出了青海多元文化并存、民族文化鲜明、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一展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2019年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个优秀展览项目前20个重点推介项目”之一。
博物馆要能“编节目”。2019年,青海省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联合承办了“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展览展出期间,组织策划了“听彩陶知识,绘彩陶纹样”“穿民族服装,学跳丝路沿线民族舞蹈”“青海历史文化知识主题讲座”等8次主题社会教育活动,并制作了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展示项目,向大众展现多元、包容、和谐的新青海形象。
博物馆要善“出产品”。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融合创新的过程。公众购买或观看、享用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理解。
让更多民众走进博物馆
白玛顿珠 西藏博物馆副馆长
近年来,西藏博物馆致力于建设高原特色博物馆,用全新的视角,通过创新创意的展陈方式,方便各族人民共享文化遗产。
在融媒体时代,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积极的姿态面对和接纳新生事物,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和公共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博物馆改扩建为契机,全面提升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保持活力,吸引观众;围绕或配合展览、收藏和研究等,全面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与延伸服务,让更多民众走进博物馆,看懂展览、理解文明、认知传统,爱上博物馆。
满足观众多元的文化需求
张金文 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云南民族博物馆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物、弘扬民族文化、推广科学普及教育为己任,近年来,在展陈内容上,推出了“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民族乐器”“民族民间陶艺”“民族民间面具”“民族民间瓦当”“民族民间美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等陈列。
从展陈方式来看,展览突破传统,充分运用科技前沿数字智能系统和多媒体互动集成系统,结合艺术图文和合理的展柜实物陈列方式,为观众提供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视听效果和享受,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分享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和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讲好民族领域的中国故事
们发延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馆长
民族类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肩负着向人们传递历史智慧,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民族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任和使命。因此,在新时代,民族类博物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新担当、新作为,拓展、深化传统职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力。
“5·18”国际博物馆日只是短短的一天,但其宗旨、目的绝不是为了一天的热闹。作为民族类博物馆,要立足于场地、馆藏、人才等资源优势,依托民族文物陈列展示活动,讲好民族领域的中国故事,在助推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发挥阵地作用,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成为表征、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
郑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在某种意义上,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对于全球化时代一个普遍性文化悖论的关切与叩问——本土化的强调与全球化的流通如何相偕?
对于中国的民族类博物馆来说,这正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如何在充分表征民族历史与文化特色的同时,避免一直沉浸在祖先的某个辉煌时代而忽视了此后复杂的社会演变和彼此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如何在完成56个民族各自叙事的基础上,构筑出中华各民族相互认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使民族类博物馆成为表征、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
对此,中国民族博物馆作出了明确的功能定位:首先,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是一个充分表达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价值的国家文化设施,借助于展陈策略,呈现出中华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乃至对于整个人类的珍稀性——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个满足各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场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要把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实物收纳集中,充分展示出56个民族形成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完整再现和阐释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场景,实现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整历史表达,以此完成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情感的功能职责。
从更深层次来理解“多元、包容、平等”
张铭心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
“多元、包容、平等的博物馆”是所有博物馆面对观众所应具有的外向性经营理念,任何博物馆都应该以多元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平等的理念来面对观众,让所有观众都能在博物馆中找到一个心灵的空间。在“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大背景下,民族类博物馆在“多元、包容、平等”上无疑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首先是“多元”。民族类博物馆对应的民族学范畴的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其包含的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反映的是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
其次是“包容”。民族类博物馆是各民族的文化文明收藏之所。从相互理解到相互包容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但走向相互欣赏,应是我们民族类博物馆的功能性追求之一。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是对博物馆人的职业要求,要通过展陈宣传平等的理念,这尤其是民族类博物馆需要努力践行的使命。
以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拥抱时代
贾一亮 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
今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也为博物馆带来了很多改变。
疫情期间,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展了大量的活动,积极拓展线上边界。从2月开始,先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纺博微科普”“纺博微课堂线上课程”“馆藏品鉴”“女红传习”等专栏,每天发布一篇科普推文;2月10日起,与科学魔方、博物宝儿、混知(混子曰)联合主办“博物探险家·童言童语共筑美好心灵家园”公益演讲活动;2月28日至3月1日,开展“宅在家里,玩转科学”科学之夜直播教学活动,受众达2.88万人;还有持续近一个月的“华服典章 云观霓裳”——民族服饰文化系列线上展播活动,让过去6年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展览突破时空界限,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5月9日,博物馆的“纺织黑科技”借助“科喵喵”平台直播,收获超28万人次的播放量,积累了更多的直播经验和粉丝。
博物馆在各个直播平台亮相,在承载历史文明之时,也融入了当代文化,让更多人更深入和便捷地“走进”博物馆。
处理好“多元”和“一体”的关系
赵学东 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
作为陈列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民族类博物馆必须处理好“多元”的多民族文化和“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关系反映在民族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就是要处理好中华文化“共性”和多民族文化“个性”的关系。在民族类博物馆的陈展策划中,应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精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遗产,展示和宣传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和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民族类博物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的一员,应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社会文化重构与创新之中,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多元、包容”的民族类博物馆精品展览。
有效拓展博物馆功能与特色
董祖斌 恩施州博物馆馆长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与此前多年来连续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笔者认为,博物馆通过自身内容、功用及手段的创新,已真正实现了向“文化中枢”的过度,开始向“多元与包容”的纵深发展。这种“多元”与“包容”既是形式的“多元”,也意味着内容的丰富,是对博物馆功能与职责的有效拓展。
博物馆自身广、全、深、创的要求决定了“多元”的秉性,而对于各种文化的保存、展示、交流乃至研究,则是“包容”的最好体现。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博物馆坚持多元与包容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自身功能的拓展,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实现业界整体扩容提质,不仅是可行之路,也是必经之路。
为大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发展成果贡献一份力量
陈永耘 宁夏博物馆副馆长
在“多元”“包容”“平等”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类博物馆正在由最初的“以博物馆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 转变。
民族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的展示平台。民族类博物馆在承担保护和展示各民族文物职责的同时,也要为大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发展成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篇:嵌入式的文化驿站会“分身”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