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直以来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4月9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期发布。
规划期到2035年,展望2050年,围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动相关工作的实施。公开资料显示,首个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是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并将发展目标定位在2020年。随着近年来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此次《意见》《规划》出台的必要性愈发明显,从而对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文化作出顶层设计。
2025目标: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国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2035目标: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由三大板块、十个篇章构成,按照“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其中“四个文化”是指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指北京老城,“三带”为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则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规划》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目前已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健全的实施机制是保障规划落地的重要基础。为把规划落实好,全市将编制实施系列行动计划、年度计划,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拉出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清单并逐一落实。比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文化项目实施,2020年拟安排投资约9亿元,比过去三年年均投资增长了将近一倍。中经文化产业在此梳理了16个关键词,以便大家更清晰地了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15年发展路线概况。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
发挥文明城区创建龙头作用,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抓好背街小巷、城中村、棚户区等薄弱环节的整治,增强文明城区创建实效。
模范书局天桥艺术中心店一角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好用好乡情村史陈列室,实现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推进文明家庭创建和最美家庭推选。深化文明校园创建,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校园氛围。到2035年,力争主城区全部进入全国文明城区行列,创建全国文明城区10个以上、全国文明村镇170个以上、全国文明单位560个以上、全国文明校园30个以上、全国文明家庭50个以上,实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覆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中轴线申遗
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贯穿至永定门,约7.8公里。大力推动中轴线申遗,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
前门大街正阳门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中轴线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时代活力。推进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合作,积极申办世界遗产大会,开展交流对话,有效展示传播中轴线文化魅力。
十三片文化精华区
《规划》明确,按照“一街一策”要求,北京将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其中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
张自忠路北-新太仓文化精华区
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文化精华区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皇城文化精华区天安门广场文化精华区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
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
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
天坛-先农坛文化精华区同时,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尊重并保持老城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静、温馨的胡同氛围。强化高科技对传统文化展示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对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等进行多维呈现,增强文化表现力。
大运河遗产保护
完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系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工作。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逐步疏导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统筹做好沿线古桥、古闸、古码头、古仓库等建筑遗迹和文物的保护修缮,聚焦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文物展览开放空间。加强路县故城遗址和通州古城整体保护利用,在活态保护中留住漕运古城风貌。推进重点片区的疏解搬迁与整治提升,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有效恢复历史景观格局。
长城遗产保护
对重要古关口及长城城堡开展考古研究,实施保护性修复工程。加强长城保护区划内的规划控制,逐步整治、改建或拆除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实现长城文化带核心区内无违法建设。推进长城资源档案更新与数字化工程、长城保护区划界桩标定工作,加强长城保护区划管理,建立健全保护员管理体系,完善长城“四有”工作。实施长城遗产监测,制定分类分项监测指标,建立完备的长城监测体系,全方位提升长城安防水平和监管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科学打造集中展示长城文化精华的优质景区。从保护角度做好游客分流,缓解开放景区游客压力集中的问题,开发延庆区古长城、水关、九眼楼,怀柔区慕田峪、箭扣、响水湖及密云区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等国际精品旅游线。
怀柔区慕田峪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支持长城博物馆建设,举办长城文化节、长城国际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打造长城文化品牌。串联长城文化带沿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加强统筹保护,凸显长城生态屏障价值。
三山五园整体保护
保护三山五园地区山水格局与传统风貌。突出分区特色,西部以香山、北京植物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大处公园为基础,提升景观质量,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游憩功能,建设生态休闲游憩区;中部以颐和园、圆明园为载体,以文化为主导功能,优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交流示范区;东部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为载体,以教育和文化为主导功能,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区。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整体提升,恢复大尺度绿色空间,逐步恢复历史田园风光、水系格局和景观特色。加强数字技术在三山五园地区的应用,虚拟重现难以原址恢复的重要文化遗产,推动三山五园地区进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
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
完善多层次非遗名录体系,规范项目认定和管理制度,强化保护传承效果评估。进一步发掘、整理、保护与传承传统地名、戏曲、音乐、书画、服饰、技艺、医药、饮食、庙会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典籍、民俗、口述史的整理、出版、阐释工作,发现保护一批新的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聚焦传承人梯队建设,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完善名家师承、青年传承、娃娃继承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加大非遗传播的普及力度,让非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非遗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让非遗彰显首都文化特色、展示京味文化风韵、体现人文生活品味。加强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推动老字号非遗传承振兴与创新,发掘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开发北京特色产品与服务,擦亮金字招牌。
文艺线上线下同标
实施网络文艺品质提升工程,提升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演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质量。实行网上网下一个标准,推动网络文艺从成长到成熟、从低质到高质转型,打造具有时代性的主流网络文艺样式,推出大批引领网络文艺方向的优秀作品,做优做强网络文艺阵地,推动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聚合央属、市属单位创作力量,盘活壮大文艺资源,调动激发高等院校、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力。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统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北京市现有文化场馆情况:
大小剧场149家
博物馆163家
电影院260家
实体书店约1300家
公共图书馆5800多家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7000多家
文化场馆上万家
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培育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健全高效能公共文化服务对接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含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应用场景。开展首都重大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珍贵藏品、古籍善本、城市记忆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数字化工作,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实用的首都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综合文化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
创意创新城市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优势明显,新闻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占全国一半以上,影片产量占全国近一半,版权登记数量占全国40%左右,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和广告经营额占全国1/4。《规划》中提出,围绕“五都一城两中心”,即设计之都、影视之都、演艺之都、音乐之都、网络游戏之都,世界旅游名城以及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建设顶级设计团队集聚、高端设计节展赛事汇聚、顶尖设计新品首发活动云集、世界知名时尚产品汇集的设计之都,迈入国际一流设计方阵。壮大设计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做大龙头设计企业,支持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设计产业集群,促进设计产业集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吸引集聚影视产业要素,加快完善影视产业链,规划建设国际影视标志性场所,推动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电影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中国(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影视译制基地转型升级,发挥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资源集群优势,打造影视特色文化休闲区。
昆曲版《清明上河图》北京首演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做优做强演艺运营,鼓励国际国内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优秀演艺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北京,发挥大戏看北京的风向标作用。吸引国际著名剧团来京巡演,国际知名演艺集团和演艺经纪机构落户北京。优化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音乐产业体系,加快中国乐谷等音乐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集创作、表演、录制、发行、消费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音乐产业园,支持互联网音乐产业核心技术和大数据研发,推动音乐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龙头企业,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创意人才和优秀原创游戏团队扎根北京,建设一批在内容研发、发行推广、科技应用、消费体验、电竞赛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主题园区,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引领力、竞争力、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新态势。提高旅游产业运营能力,完善国际化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规划一批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和特色文化空间,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提高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例。积极推进大型旅游娱乐、旅游演艺、休闲度假区、大型主题公园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促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政策优势,培育艺术品登记、鉴定、评估、拍卖、展示、保险等全产业链,鼓励嘉德、保利、瀚海等一批拍卖企业做强做大。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提升国际会议会展承载力,合理规划会展产业布局,提升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国家会议中心等大型会展场馆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顺义新国展二期、三期建设,吸引会展服务、文化创意、商务金融等企业入驻,打造商务会展活动聚集区。
现代市场体系
加强版权保护利用。发挥区块链等技术在电子存证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上的维权确权作用,不断强化版权监管、科技维权水平。加强国际版权保护合作。推动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扎实推进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丰富文化产业空间载体。核心区重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天桥演艺区、琉璃厂、南锣鼓巷等区域发展品质,展现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的现代文化产业,打造高精尖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中关村地区、新首钢地区、首都商务新区等建设。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演艺、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各类特色小镇建设。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等新城地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实力强劲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持续实施“十百千”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最强阵营。引导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前门大栅栏、王府井、西单、五棵松、蓝色港湾、三里屯、隆福寺等商业街品质化发展,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
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正不断增加,同时产品形式也愈发多元,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通过建设“文化商圈”,则能将更多文化及其他产品聚集在一起,促进消费欲望,同时入驻的各品牌也能实现联动,如跨界推出商品或服务,借助合作的力量让自身对接到更多消费者。
与此同时,北京进一步努力建设设计之都、影视之都、演艺之都、音乐之都、网络游戏之都、世界旅游名城、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也将使城市在加快培育核心动能过程中全面升级文化消费品质。
“文化+”融合发展
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提高金融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彰显“双奥城市”品牌魅力,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贯通发展。创建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若干智慧技术应用场景,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虚拟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智能化集成。支持建设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深化与“一行两会”在京派出机构的合作,推动打造“文创板”,设立北京文创银行,鼓励各大金融机构开展文创专营业务。做大做强北京文化企业上市培育基地,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和便利服务。
北京作为各大金融机构总部聚集地,文化金融市场充满活力,私募股权融资金额占全国近六成,文化产业并购规模占全国三成以上。
推进文化与高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北京创造”品牌。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的良性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重要公共文化项目的建设,以机制创新激活文博非遗、传统老字号等优秀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影视、音乐等产业深度融合
世界旅游名城
传承发展古都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提升京味文化旅游资源,用好创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文化旅游圈。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服务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健全服务保障重大国际活动常态化机制,提供更优的“北京服务”。充分发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作用,推进旅游领域国际规则、标准在京制定,形成更多的“北京宣言”。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坚持文化引领,积极践行全域旅游的体制观、资源观、产品观、业态观和发展观,推出体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全域旅游发展“北京方案”。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首要窗口
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国际形象。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平台,打造文化传播精品。构建多层次多形态的国际传播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对外文化贸易布局,增强文化走出去企业竞争力,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
天安门城楼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配合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对外活动,举办有影响有分量的配套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年、文化年、旅游年和“感知中国”“文化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国家级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让更多国外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创新北京周、北京日、魅力北京、北京之夜、北京优秀影视剧海外展播季等品牌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打造一批文化交流知名品牌。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建设发展和转型升级,支持代表我国优秀文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出版、演艺、动漫、游戏等领域版权出口。
文化协同创新
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推动全国文化联动发展。深化京津冀文化旅游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营销推广等工作机制。推动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积极为国家级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紧紧围绕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字号设施综合功能,加强与国家文化单位的对接互动。
“人”“财”保障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央地、特别是京津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协同发展,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人才资源共享共用。加大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文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优化支出结构,提升预算资源分配科学性、合理性,优先保障重大项目支出。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投向规划重点领域。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运营机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委会
Email:ordoswh123@163.com 服务电话:0477-8394929